|
|
加快實現從中國制造到中國創造轉變是長期任務 |
發布日期:2010-07-16 22:15:49 來源:--- 瀏覽: |
|
中國創造與全球制造業復蘇高端研討會暨格力電器三大核心科技全球首發式15日在人民大會堂舉行,新華網進行現場直播。全國人大財經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尹中卿在致辭中表示,加快實現從“中國制造”到“中國創造”的轉變不是短期目標,而是長期任務。 中國創造與全球制造業復蘇高端研討會暨格力電器三大核心科技全球首發式7月15日在人民大會堂舉行,新華網進行現場直播。圖為全國人大財經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尹中卿在論壇上致辭。
尹中卿說,正如大家所看到的,這次金融危機從最初到現在一直主要是對沿海地區出口加工制造業造成了沖擊,一年多來,我們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實踐也表明,長期以來,主要依靠出口加工制造業來拉動我國經濟增長的傳統模式已經走到盡頭,推進我國制造業轉型升級已經刻不容緩。在后危機階段,新一輪制造業國際格局發生許多變化,如何臨危乘機興利除弊,加快我國制造業轉型升級,盡快從“中國制造”轉變為“中國創造”已經成為擺在我們面前最重要也是最緊迫的任務。
這次國際金融危機不僅對我國制造業轉型升級提出了迫切要求和挑戰,而且客觀上也為我國制造業轉型升級帶來了一些有利條件和難得機遇。大家知道,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及時抓住經濟全球化發展之初的大好機遇,充分發揮我國勞動力、土地、資源等要素的低成本比較優勢,主動承接發達國家和地區的制造業轉移,通過出口以及相應的投資來拉動我們國家的經濟增長,到2009年,我國進出口貿易總額達到2.2萬億美元,成為世界上第一大貨物出口國,國內生產總值達到4.9萬億美元,躍居世界第三位。我國逐步發展成為全球制造業大國和世界工廠。同時也要看到,當前我國制造業主要集中在低附加值的非核心部件加工制造和勞動密集型的裝配環節,在全球產業鏈上處于中低端,制造業大而不強的問題十分突出。一是發展方式粗放,長期以來我國制造業過于以來物質資源投入,依靠土地、勞動力的低成本優勢,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相當于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倍左右。資源能源消耗過多、環境污染嚴重、勞動者報酬在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每況愈下;二是科技創新能力不強。在基礎原材料、重大裝備制造和關鍵核心技術等方面與世界先進水平還存在較大差距,很多重要產業對外技術依存度高,許多核心關鍵技術受制于人,雖然很多產品標注為“中國制造”,但研發設計、關鍵部件和市場營銷都在國外,只有加工、封裝等勞動力密集型環節在國內。比如每部手機售價的20%、計算機售價的30%、數控機床售價的40%都要支付給國外的專利持有者。三是產品附加值不高。由于缺乏自主品牌,缺少知名品牌,我國90%左右的出口商品都屬于代工生產(音)或者貼牌生產,產品增加值只相當于日本的4.37%、美國的4.38%、德國的5.56%。
實際上,這些問題由來以久,但一直沒有得到很好解決。由于制造業日子好過,因而國內企業缺乏轉型升級的動力和壓力,習慣于從國外購買技術,習慣于在國際價值鏈低端惡性競爭。這次國際金融危機所導致的外需萎縮使我國制造業產能過剩問題暴露無遺,在實施一攬子計劃過程中,我們更多依賴增加政府投資代替出口下降,在新一輪投資刺激下,許多地方紛紛選擇產研關聯度大的汽車等產業作為投資方向,繼續盲目擴張產能,在去庫存化的同時又出現了新一輪的產能過剩。
尹中卿表示,一年多來,我國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實踐告訴我們,這次連續七個季度經濟增速下滑,絕不僅僅是國際金融危機沖擊的偶然事故,而是標志著我國長期以來主要依靠出口加工制造業拉動經濟增長的模式已經接近極限。在后危機階段,新一輪制造業國際格局不斷演變的背景下,我國制造業要實現長期發展,就要以國際金融危機帶來的挑戰為倒逼壓力,切實推進制造業上層次、上水平、有后勁。實際上經濟危機是市場經濟的必然產物,不以人的意志而存在,也不因人的喜惡而消失,經濟危機有弊有利,弊就是會打斷經濟增長的上升趨勢,造成破壞性影響。但它也有利,這個利就是它具有強制調整經濟運行中矛盾和問題的功能。歷史經驗表明,每一次經濟危機都會伴隨著科技的重大革命,帶來產業結構的重大調整,甚至是脫胎換骨的變化,推動經濟向更高層次發展。美國在上個世紀30年代經濟大蕭條中、日本在上世紀70年代石油危機中,他們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都說明了這個問題。
為應對這次國際金融危機,許多發達國家在刺激經濟的同時,紛紛把發展新能源、新材料、信息網絡、生物制藥、節能環保、低碳技術、綠色經濟作為新一輪產業發展的重點,爭先恐后地加強科技研發、進行技術改造、培育新興產業,促進產業轉型升級,占領未來經濟發展的制高點。當今世界,正處于新技術革命的前夜,新一輪制造業國際格局正在發生變化。由于生產要素價格存在巨大價格差距,所以美國、歐洲等發達國家和地區再想重振制造業雄風只能是紙上談兵。經過這次國際金融危機,我國制造業正面臨著一個前所未有的崛起機會,比如:到境外購買能源、資源的條件相對寬松了;從國外引進先進技術和人才更容易了;優勢企業兼并落后企業的成本更低了。在后危機階段,我們不能在粗放型增長路線上繼續前行,而應該以這次金融危機為契機,順應全球新一輪產業革命的方向和潮流,力爭在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過程中實現制造業的轉型升級,實現我們在下一輪經濟增長中的競爭能力。
尹中卿指出,國際金融危機的倒逼壓力客觀上也為我國制造業轉型升級帶來了難得機遇,為應對危機的沖擊,我國提出了4萬億的投資計劃,陸續推出了十大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2009年,鋼鐵、汽車、船舶、石化、紡織、輕工、有色技術、裝備制造等八個重點產業共安排企業技術改造項目4010個,安排中央投資256億元,拉動固定資產投資5318億元,電子信息產業安排中央投資32.25億元,支持425個項目,拉動固定資產投資1029億元,這對于擴大國內需求,推動制造業轉型升級發揮了積極作用。2010年中央投資將繼續把扶持的重點放到重點產業的調整和振興上,專門安排200億元支持鋼鐵、汽車、電子信息等重點產業的技術改造和創新,加強科技重大專項與高技術產業化項目的銜接,加快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
推進中國制造業轉型升級,是應對國際金融危機、促進經濟平穩較快發展一攬子計劃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推進經濟結構調整、轉變發展方式的重要舉措。加快實現從“中國制造”到“中國創造”的轉變不是短期目標,而是長期任務。第一,推進制造業轉型要利用國際金融危機形成的倒逼機制,著眼于突破關鍵環節,加快淘汰落后產能,壓縮高消耗、高污染的產能,不斷提高制造業的質量和水平。一要加大兼并重組力度,抓緊出臺鼓勵兼并重組的政策措施,加快推進鋼鐵、汽車、電力、紡織、輕工等行業的兼并重組,積極支持龍頭企業、優勢企業兼并落后企業,促進企業做大做強,鼓勵關聯企業之間的兼并收購,推動上下游、產供銷之間的聯合重組,提高產業集中度和資源的配置效率,加強企業境外并購的效應。二要加快調整落后產能,重新利用各種行政手段促進落后淘汰,依法關閉一批破壞環境、不具備生產條件的企業,防止落后產能向中西部轉移。三要壓縮高消耗、高污染產能,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嚴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和產能過剩行業企業,從嚴控制兩高行業低水平重復建設,堅決防止和杜絕產能過剩行業盲目擴張;第二,推進制造業升級。目前,我國制造業正處于工業化中期,許多產業都面臨著革命性的突破,要面準世界科技前沿和產業發展方向,堅持不懈地進行技術改造和科技創新,努力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一要加強傳統制造業的技術改造,建立固定資產更新補貼計劃,增加技術改造貼息貸款,大力推進傳統產業和企業的技術改造,提高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和工業技術水平,促進制造業向產業鏈的高端發展,推動加工貿易實現由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發展。二要著力培育新興產業,著眼于未來國際競爭和可持續發展的需要,開放新產業進入的門檻,切實支持和發展新能源、新材料、第三代移動通訊、生物育種、生物醫藥等新興戰略產業,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大力形成高附加值、高加工度的產業,促進產業集群的形成和發展。三要大力發展節能環保產業,把節能減排作為重要抓手,加快發展太陽能、風能等可再生資源,加快開發潔凈煤、智能電網,促進循環經濟、綠色經濟和低碳經濟的發展;第三,推動國家創新體系建設。在我國制造業轉型升級過程中,自主品牌和核心技術已經成為制約因素,只能依靠自主創新來實現突破。目前,我國科技資源在民口與軍口,中央與地方、各地區、各部門、各行業之間多頭配置,缺乏統籌規劃和有效整合,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之間尚未建立起技術研發和技術轉移密切結合的有效機制,如何提高科技資源的配置效率,如何確立企業科技創新的主體地位,如何健全和完善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都需要盡快破解。一要強化政府的主導作用,突破部門分割、條塊分割的體制性障礙,促進科技資源的開發流動和優化配置,加強對基礎科學以及前沿技術研究的扶持力度,加大對新技術研發的補貼力度,著重重點利于和薄弱環節,集中優勢資源,突破產業共性技術瓶頸,加強關鍵核心技術的開發和工程運用,逐步實現基礎原材料自給化、重大裝備國產化和關鍵核心技術自主化。二要發揮企業的主體作用,及時調整和完善有關政策,加快有利于高技術產業和創新型企業發展的風險投資、科技成果轉化、技術產權交易、知識產權保護等方面的建設。鼓勵企業增加技術研發投入,積極利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推進技術和產品創新,努力形成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和品牌,提高企業市場競爭能力。三要建立管、產、學、研、用相結合的戰略聯盟和利益共同體,鼓勵設立創新投資基金,增加政府引導資金的投入,推廣知識產權羈押貸款,創新金融服務化融資,引導企業不斷加大科技投入,切實推進科技成果轉化。
|
|
上一篇:
全國機床及工模具展9月在蕪舉行 |
下一篇:
桂林機床實現由零部件到整臺機床獲專利的突破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