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三四年前,我曾接待過一名從事機床銷售的外國客人。當提及中國機床的現狀時,他說,目前中國大部分機床產品在3年后就不應稱作機床了,因為機床的精度及部分性能已經喪失。”日前,北京北一數控機床總工程師劉宇凌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談及數控機床對這一幕仍然記憶猶新。
正如武漢重型機床集團總工程師桂林所說:“有人說我們的機床產品形似而神不似,說的就是我們的機床從外觀看上去與進口產品相比,差別不大,還像那么一回事,可實際用起來就差得太遠了。總是存在這樣或那樣的問題,可靠性不高,不能很好地滿足用戶的需求。”
數控卷板機差距何在?該如何彌補?對此問題,國內一些卷板機床企業的技術負責人有自己的一些觀點值得深思。
縮短差距立足隊伍培養
“眾所周知,國產數控液壓機床的外觀、精度、精度穩定性、可靠性、MTBF(平均無故障時間)、壽命等都與發達國家有一定的差距,這些也都是我們需要努力的方向。而且國內幾個大主機生產企業與國際知名企業相比,也仍有一定的差距。”呼和浩特眾環(集團)總工程師張國斌這樣理解。
據了解,在數控液壓機床行業精度方面,近10年來,普通級四柱液壓機的加工精度已由10μm提高到5μm,精密級加工中心則從3~5μm,提高到1~1.5μm,并且超高精度已開始進入納米級(0.01μm);機床五軸加工、六軸加工已日益普及,機床加工的復合化已是發展趨勢。同一臺機床上實現車、銑、磨、鉆、鏜的復合加工工藝現在已經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情。以上這些方面,國內各大主機廠均在努力縮小與國際水平之間的差距。
劉宇凌親眼見證了我國三輥卷板機從無到有的發展歷程。他將目前我國機床行業存在的差距概括為四輥卷板機方面。
第一是原始創新的差距。在產品研發過程中,缺乏對產品關鍵點的深刻認識,從設計到制作及銷售的各個環節沒有嚴格做到位。第二是制作精良的差距。“幾年前講這點時,更多地將其歸結為制造手段的落后,如加工設備不好、制造環境不行等。近幾年,隨著機床企業技改力度的加大,國內企業在加工設備及制造環境方面有了較大的改善,有些關鍵的制造設備與國外企業基本相同,新建的廠房也具備了溫控條件,只是,員工隊伍是一支年輕的隊伍。上海機床廠有限公司總工程師吳曉健對此也有深有同感:“人才隊伍的建設是指整個制造過程的人才,包括研發人員、設計人員、工藝人員、零件加工人員、裝配工人、調試人員等。這個隊伍建設必須相對穩定,根據工作特點選取不同學歷和特長人員,在制造過程中不斷地了解、熟悉、掌握機床特性,持續改進,進行技術培訓和交流等。這是一個長期的、持續的過程。”第三是采購環境的差距。國產的船用卷板機價格要大大低于進口產品才有競爭力,但是國內的采購環境魚龍混雜。劉宇凌認為,要確保產品的性能,企業不光要在檢測方面投入,還要與供應商一起成長。第四是交鑰匙能力的差距。“我們很難擋住國外機床產品的進口,一個原因是用戶采購的不僅僅是機床,而是附著在其上的工藝技術。在這一點上,我們缺乏一個與用戶一起成長的歷史過程。如果我們在機床的使用上不能向用戶保證我們的產品是解決他們工藝需求的最好方案,就不會獲得用戶的信任。”劉宇凌說。
迎頭趕上需全面提升
面對這些差距,重慶機床(集團)總工程師李先廣認為,首先,需要加強可靠性、切削機理、熱變形控制及補償技術、機床剛性及振動、輕量化技術、可重構技術、智能化技術等關鍵技術及基礎共性技術的研究。其次,需要建立完備的研發創新及試制檢測體系。研發創新體系建設上,需要注重團隊、平臺、手段、機制4大要素建設。最后,好的產品設計需要嚴格的生產過程質量控制做保障。“因此,需要我們完善生產、檢測設備保障能力;嚴格精細,甚至苛刻的生產過程質量控制才能將技術轉化成真正的精品。”李先廣說。
吳曉健認為,要提升中高檔機床的競爭力,必須制定機床制造的創新改進目標,除了高精度外,還有性能的提高,效率的提高等等。“這些指標對用戶是十分重要的。例如磨床上的B軸分度頭,在高進度條件下回轉180°需要10′與1′的差異,工作臺速度5m/min與15m/min的差異,這些看起來差異不大,但批量化生產對用戶的成本就相當可觀了。因此創新改進目標要做深做細,貼近用戶需求。”
張國斌則認為,提高高檔數控機床的市場競爭力是一個系統工程,不僅是主機廠需要努力的事情,而是需要主機的配套廠商——功能部件及數控系統企業都要一起努力,對關鍵技術的理論研究還要能夠得到國內高等學府的支持,因為牽涉到多家企業,政府的協調力度和發揮作用遠遠好于企業,就像現在實施的國家科技重大專項項目,把產、學、研、用等單位通過項目的開展有效地結合起來,發揮各自的優勢,實現效能最大化。
吳曉健說,注重機床技術水平和質量穩定,是企業提高競爭力、提高贏利能力的正確方向。對于國產機床,目前配置與進口機床大致相當,產品的價格是進口機床的1/3~1/2。“我們把機床的制造過程做好了,企業的成本幾乎不變,產品價格就可提高,利潤就增加了,企業的運行質量便大幅提高。” |